今天是西安事变的纪念日,但是在google的主页上看到的却是这个:
搜索了一下,才知道是个伟大画家的代表作《呐喊》。
画家名叫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生于1863年12月12日,卒于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许多其它作品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蒙克通过这些主题来表现他切身经历的对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比如《病中的孩子》(1886年,蒙克去世的姐姐苏菲的肖像画)、《病室里的死亡》(1893年)、《绝望》(1893-94年)、《吸血鬼》(1893-94年)、《焦躁》(1894年)、《灰烬》(1894年)、《生命之舞》(1900年),每一幅画都无与伦比地强烈地传达着画家的感觉和情绪,被描绘的具体对象的细节被简化,而情绪则被夸张,对象本身成为一种所要表现的情绪的载体,虽然它们依然还是具象的。这些画具有永恒的震慑心灵的力量。在这一切的背后,我们还可以看见那个“世纪末”的景象,那种迷途的欲望深渊和无法逃脱的死亡阴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无奈交织在一起。蒙克作品的惊人表现力量来自于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不加掩饰的忠实表达,蒙克的画是用整个心灵来创作的。
蒙克的父亲患有精神病,并遗传给了他的后代。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体弱多病。蒙克的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安德烈结过婚,但在婚礼后不过数月也死了。眼看着身边的双亲和骨肉兄弟接二连三地不断死去,这对蒙克的精神打击是很厉害的,一个悲痛尚未过去,另一个悲痛接踵而至。这已经超过了精神打击,而是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死亡的残酷烙印永远地刻在了蒙克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当年蒙克的心态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压抑又悲观的原因了。蒙克后年说:“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并且他们伴随我一生。”
蒙克是个天才,他选择接受了父亲有缺陷的基因,从而造就了他的艺术天分。
又一次证明了天才与疯子的关系。
4 条评论:
原来是这样的啊,看到这个logo怪怪的
学习学习
最近发现了网络的不少优点
听说过这部作品,可是今天才欣赏到
我最近也想尖叫,呐喊
借用你的图片配合一下我的心情
不知道是否同意,先谢了~!~
尽管使用,不必客气
发表评论